直肠息肉是指向直肠肠腔突出的赘生物,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,但临床上有时很难区分。直肠肿瘤性息肉目前认为是癌前病变,也称为直肠腺瘤。目前直肠息肉病因考虑为家族性、遗传性、炎性增生性、环境以及饮食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临床上主要是由于出现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、粘液脓血便、粪便附有鲜血或血块时,直肠息肉经肠镜、肛门镜或者直肠指诊才被发现。直肠息肉指的是直肠黏膜的隆起性病变,主要原因包括:第一个,因为饮食不规律,或者长期的高脂肪、高蛋白、低纤维素饮食,导致直肠黏膜上皮细胞改变,从而形成直肠息肉。第二个,长期便秘、粪便干结或者便中有异物,容易对肠黏膜刺激和损伤,使直肠黏膜正常的上皮细胞死亡,脱落增生过程中发生异常改变,形成息肉。出现直肠息肉以后应当及时行肛门镜或者直肠镜检查,组织学类型不同,治疗也不一样,如果比较大,大于2cm,应当及时行手术治疗。如果病理类型是管状绒毛状腺瘤,也应当及时行手术,容易导致癌变。如果是一般的息肉,个头比较小,定期门诊观察即可。直肠息肉是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的病变,多分布在直肠的下端,多发性直肠息肉是指息肉的数量不止一个,呈多发性,目前造成多发性息肉的原因不清楚,可能与遗传因素或者是感染以及损伤因素有关。患者可表现为便血,多发性直肠息肉者由于重力牵拉的关系会使直肠发生脱垂,就会引起腹痛,以及腹泻等症状,需要采取手术的办法进行切除。结直肠息肉是突入结直肠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,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。肿瘤性息肉主要是腺瘤,容易发生癌变,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。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,癌变几率较小。目前认为结肠息肉主要和饮食、炎症刺激、异物或粪便刺激以及家族性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便血、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;息肉较大时还可以引起腹痛、腹泻、腹胀;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息肉脱出肛门外。